湖北秭归“端午比年大” 屈原故里千年习俗引客来
湖北秭归“端午比年大” 屈原故里千年习俗引客来
湖北秭归“端午比年大” 屈原故里千年习俗引客来中新网湖北秭归5月(yuè)31日电 题:湖北秭归“端午比年(bǐnián)大” 屈原故里千年习俗引客来
在湖北秭归,过端午(duānwǔ)比春节还要隆重,有“端午比年大(dà)”之说。5月31日正值端午,游客(yóukè)纷至沓来,缅怀爱国诗人屈原,体验传承千年的习俗,感受屈原故里的情怀和诗意。
秭归的端午(duānwǔ)习俗经年不断,“一个端午三次过”沿袭(yánxí)至今,即一年要过三个端午:农历五月(wǔyuè)初五为“头端午”,以祭祀屈原为主;五月十五为“大(dà)端午”,举行龙舟竞渡;五月二十五为“末端午”,庆夏收、吃新面等。
走进(zǒujìn)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,古民居里飘来清香。“有棱有角,有心有肝(gān),一身洁白(jiébái),半世熬煎。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端午节(屈原故里端午习俗)县级传承人王洪梅与游客边包粽子,边念起歌谣。“秭归的(de)粽子与众不同,要包得有棱角,寓意屈原刚正不阿,放一颗红枣,象征屈原忠贞爱国的赤胆忠心(chìdǎnzhōngxīn)。”只见她手指(shǒuzhǐ)翻飞,不多时便包出一串粽子。
图为屈原故里文化(wénhuà)旅游区古民居中,秭归手艺人教游客(yóukè)包粽子。 卢琪 摄
王洪梅年(nián)年在景区(jǐngqū)教游客包粽子,“大家坐在一起,有了更多关于端午文化的交流。”在她看来,制作粽子不仅是传承技艺(jìyì),更是一种情感联结。
王洪梅说,端午期间,秭归人还会腌咸蛋、蒸粑粑、挂(guà)艾蒿、扎(zhā)香包、点雄黄,举办稻场娱乐等活动,十分热闹。“秭归人过端午,对(duì)屈原的(de)祭奠、缅怀贯穿始终。”国家级非(fēi)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(dàibiǎoxìng)项目“屈原传说”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、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郑承志说,峡江险滩赛龙舟是秭归端午的“重头戏”,而赛前“祭江”是最壮观的祭祀礼仪。
“三闾大夫哟——听我讲哟——”“惟愿我大夫——快快回故里(gùlǐ)——”伴随沉雷般的鼓点,悲戚呐喊传来。数艘龙舟首尾相接,在江心一圈(yīquān)一圈缓缓游弋(yóuyì)。5月30日,屈原故里传统龙舟大赛举行“祭江”仪式,往来游客(yóukè)驻足肃立。
图为屈原故里传统龙舟(lóngzhōu)大赛举行“祭江”仪式。(无人机照片(zhàopiān)) 周星亮 摄
“秭归的龙舟竞渡不单是竞技(jìngjì)体育,更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。”郑承志说,龙舟入江前需有龙头点睛、龙舟披红、龙头下水等一系列仪式,而“祭江”是最(zuì)重要的环节,声声召唤、奋楫(fènjí)击水都表达着(zhe)秭归人民对屈原的追念与崇敬。
“古老的歌声非常有感染力,仿佛看到(kàndào)父老乡亲引舟(yǐnzhōu)相救、召唤屈原魂归故里(gùlǐ)的场景,让人泪目。”来自上海的李昂说,由“外部”形式到内心触动,是沉浸式文化(wénhuà)体验的完整过程。来自德国的Ludwig说,仪式和表演完整呈现当地文化,让人印象深刻。
当龙舟赛火热之时,不远处的古民居内,一场以文祭贤的骚坛诗会正拉开帷幕。三闾骚坛的成员(chéngyuán)们相聚,祭祀诗祖屈原(qūyuán),作诗唱和。
“三闾骚坛存世(cúnshì)400多年,代代相袭,举办(jǔbàn)的端午诗会在各地习俗中独具一格。”秭归县三闾骚坛常务副社长谭国锋(tánguófēng)说,诗社以农民诗人为主,用屈子(qūzi)开创的骚体凭吊屈原,“‘土乡土调’抒发情愫,常引人声泪俱下。”
图为秭归手艺人教游客制作艾叶香包(xiāngbāo)、艾条。 卢琪 摄
为让(ràng)游客亲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,秭归每年端午开展系列民俗文化活动,大街小巷氛围(fēnwéi)浓厚,同时(tóngshí)将“三个端午”特色活动、非遗展演搬进景区,游客可亲身参与其中,沉浸式“品”传统。
“在(zài)保护和传承端午习俗方面(fāngmiàn),秭归探索一种(yīzhǒng)平衡,既保持传统文化的‘本真’,又与新时代同频共振。”在郑承志看来,沉浸式文化体验让游客体会到(dào)“原汁原味”的端午习俗,同时激励各方(gèfāng)力量参与到文化保护和创新呈现中,共同传承和弘扬端午文化,激发民众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。(完)
中新网湖北秭归5月(yuè)31日电 题:湖北秭归“端午比年(bǐnián)大” 屈原故里千年习俗引客来
在湖北秭归,过端午(duānwǔ)比春节还要隆重,有“端午比年大(dà)”之说。5月31日正值端午,游客(yóukè)纷至沓来,缅怀爱国诗人屈原,体验传承千年的习俗,感受屈原故里的情怀和诗意。
秭归的端午(duānwǔ)习俗经年不断,“一个端午三次过”沿袭(yánxí)至今,即一年要过三个端午:农历五月(wǔyuè)初五为“头端午”,以祭祀屈原为主;五月十五为“大(dà)端午”,举行龙舟竞渡;五月二十五为“末端午”,庆夏收、吃新面等。
走进(zǒujìn)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,古民居里飘来清香。“有棱有角,有心有肝(gān),一身洁白(jiébái),半世熬煎。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端午节(屈原故里端午习俗)县级传承人王洪梅与游客边包粽子,边念起歌谣。“秭归的(de)粽子与众不同,要包得有棱角,寓意屈原刚正不阿,放一颗红枣,象征屈原忠贞爱国的赤胆忠心(chìdǎnzhōngxīn)。”只见她手指(shǒuzhǐ)翻飞,不多时便包出一串粽子。
图为屈原故里文化(wénhuà)旅游区古民居中,秭归手艺人教游客(yóukè)包粽子。 卢琪 摄
王洪梅年(nián)年在景区(jǐngqū)教游客包粽子,“大家坐在一起,有了更多关于端午文化的交流。”在她看来,制作粽子不仅是传承技艺(jìyì),更是一种情感联结。
王洪梅说,端午期间,秭归人还会腌咸蛋、蒸粑粑、挂(guà)艾蒿、扎(zhā)香包、点雄黄,举办稻场娱乐等活动,十分热闹。“秭归人过端午,对(duì)屈原的(de)祭奠、缅怀贯穿始终。”国家级非(fēi)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(dàibiǎoxìng)项目“屈原传说”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、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郑承志说,峡江险滩赛龙舟是秭归端午的“重头戏”,而赛前“祭江”是最壮观的祭祀礼仪。
“三闾大夫哟——听我讲哟——”“惟愿我大夫——快快回故里(gùlǐ)——”伴随沉雷般的鼓点,悲戚呐喊传来。数艘龙舟首尾相接,在江心一圈(yīquān)一圈缓缓游弋(yóuyì)。5月30日,屈原故里传统龙舟大赛举行“祭江”仪式,往来游客(yóukè)驻足肃立。
图为屈原故里传统龙舟(lóngzhōu)大赛举行“祭江”仪式。(无人机照片(zhàopiān)) 周星亮 摄
“秭归的龙舟竞渡不单是竞技(jìngjì)体育,更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。”郑承志说,龙舟入江前需有龙头点睛、龙舟披红、龙头下水等一系列仪式,而“祭江”是最(zuì)重要的环节,声声召唤、奋楫(fènjí)击水都表达着(zhe)秭归人民对屈原的追念与崇敬。
“古老的歌声非常有感染力,仿佛看到(kàndào)父老乡亲引舟(yǐnzhōu)相救、召唤屈原魂归故里(gùlǐ)的场景,让人泪目。”来自上海的李昂说,由“外部”形式到内心触动,是沉浸式文化(wénhuà)体验的完整过程。来自德国的Ludwig说,仪式和表演完整呈现当地文化,让人印象深刻。
当龙舟赛火热之时,不远处的古民居内,一场以文祭贤的骚坛诗会正拉开帷幕。三闾骚坛的成员(chéngyuán)们相聚,祭祀诗祖屈原(qūyuán),作诗唱和。
“三闾骚坛存世(cúnshì)400多年,代代相袭,举办(jǔbàn)的端午诗会在各地习俗中独具一格。”秭归县三闾骚坛常务副社长谭国锋(tánguófēng)说,诗社以农民诗人为主,用屈子(qūzi)开创的骚体凭吊屈原,“‘土乡土调’抒发情愫,常引人声泪俱下。”
图为秭归手艺人教游客制作艾叶香包(xiāngbāo)、艾条。 卢琪 摄
为让(ràng)游客亲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,秭归每年端午开展系列民俗文化活动,大街小巷氛围(fēnwéi)浓厚,同时(tóngshí)将“三个端午”特色活动、非遗展演搬进景区,游客可亲身参与其中,沉浸式“品”传统。
“在(zài)保护和传承端午习俗方面(fāngmiàn),秭归探索一种(yīzhǒng)平衡,既保持传统文化的‘本真’,又与新时代同频共振。”在郑承志看来,沉浸式文化体验让游客体会到(dào)“原汁原味”的端午习俗,同时激励各方(gèfāng)力量参与到文化保护和创新呈现中,共同传承和弘扬端午文化,激发民众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。(完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